大沽口炮台

概况

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,是“外接深洋,内系海口”的“海门古塞”,是京津门户,海防要塞。目前,大沽口炮台已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抗击侵略、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,清代多次进行修整,至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5座,土炮台12座,土垒13座。1858年又全面修整,计有大炮台6座,3座在南岸,2座在北岸,分别以“威、震、海、门、高”五字为炮台名号,另一座在北岸石壁处。大炮台高10-17米左右,每座设大炮3门,驻兵400余人。1870年又加固和重建原有炮台,增筑平炮台3座。

 

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,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。1858年5月,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,大沽口炮台失陷,联军占领天津,清政府签定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《天津条约》。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炮台,民众英勇抗击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。1860年敌军再攻大沽,占领天津,进犯北京,清帝仓皇逃往热河行宫,清政府与英法签定《北京条约》,从此天津辟为九国租界的商埠,沦为半封建、半殖民地

 

1900年6月,八国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发起猛烈轰击,天津军民不畏列强,浴血鏖战,终因炮台弹药被炸起火,炮台失守,天津镇总兵罗荣光自杀,不久天津城破。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,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,现仅存南岸“海”字炮台。

 

开放时间

 

08:30~16:30

 

地址

 

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