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顺图书馆

概况

和顺图书馆位于腾冲县城西南5公里、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。由于办馆长久,藏书丰富,服务面广,在优化乡风和哺育人才等方面贡献卓著而名扬四海,久有“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”的美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清朝末年,在戊戍变法新思想影响下,和顺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组织了“咸新社”读书会。辛亥革命和“五四”运动后增加了一些新书刊,租用十字街一小间铺子成立了书报社。后又得先进组织“崇新会”鼎力相助,于1928年正式扩建为和顺图书馆。其后又经长期艰苦奋斗,于1938年建成颇为富丽堂皇的馆舍,并隆重举行了10周年纪念活动。日军侵占腾冲和“文革”期间,人们冒着各种危险保住了馆舍和大部分图书。历任馆长多地方名人学者,如李仁杰是有诗文集传世的教育家,艾思奇长兄李生庄也是诗人和教育家,寸树声是云南大学副校长、教授。1980年,该馆被接纳为国家公共图书馆,各方面发展更快更好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该馆建筑很富特色,已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馆舍坐东向西,分为东高西低的两小院,总占地近1000平方米。东端的主楼为中西合璧式土木结构五开间二层楼房,两次间各向前突出半个六角亭;整幢楼除两端山墙外,立面都装玻璃窗以采光;楼上前部为通廊,视界开阔,后部为书库;两亭间的中前门额上有廖承志题写的“和顺图书馆”匾;楼前院子是花园;主楼左前是南厢阁楼。将东西两小院隔开的是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式样的“凸”字形宽平顶三门墙,门洞顶部俱呈半圆形,中门之上有李石曾“文化之津”石刻和胡适题写的“和顺图书馆”木匾。出中门沿两侧石阶而下,走过绿荫树丛的西小院,便可西出重檐牌楼式的大门,大门檐下悬挂云南书家赵翼所书“文化泉源”等匾额。

 

仅有5000多人口的和顺乡,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本,有2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本世纪初的出版物,其中有不少精珍品。大型丛书如《九通全书》、《武英殿聚珍全书》、《二十四史》、《四部丛刊》、《续藏经》,传世不多的原版早期刊物如《东方杂志》、《万有文库》、《世界文库》,还有《杨升庵全集》、《中山全书》、《六法全书》等等。而更多的则是通俗化、大众化的文学和科普读物以及工具书。

 

中小学生是馆中常客,大多数乡民都有进馆阅读习惯。来自本乡和外乡、外县、外区、外省的读者和资料查阅者,每年四五万人次,借出馆外的书常在千本以上,图书利用率很高。

 

开放时间

 

08:00~17:00

 

地址

 

云南腾冲县城西南5公里

美食

云南腾冲菜式小吃口味纯正、烹制精细,讲究色香味型之全,注重滋味之多样,许多滇味名肴均是出于此,因而南来北往之客均能喜欢。而八十年代初就以一道“大救驾”享誉昆明的腾冲菜肴小吃,更是已深得食客的欢迎。

腾冲棕包

腾冲盛产棕包;腾冲人爱吃棕包。棕包甚至成了腾冲的代称,腾冲人的雅号就叫“棕包”。

棕包是棕榈树的花苞。这种状如鱼卵的花,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,却很少有人注意它。不过到了边城腾冲,其貌不扬的棕包不但成了人们极为珍爱的美味佳肴,而且还蕴藏着浓浓的乡情。

腾冲人的家常菜谱中,棕包是当家的角色;腾冲人的盛筵之上,棕包是“地方特色”的王牌。外地人首尝棕包,看那金黄的颗粒状苞丝,配以鲜红的胡萝卜丝、透亮的辣腌菜、鲜肉片,真是让人口角生津,馋涎欲滴。但一箸入口,又苦不堪言。不过吃上几回之后,你便能体会到它的妙处:“棕包好吃回味甜”。

腾冲稀豆粉

腾冲稀豆粉是小吃,美味非常,但又平常。美味非常是说其味美;平常则是说稀豆粉是腾冲民族美食、民间美食、百姓美食。

腾冲稀豆粉的美味出自其独特的制作方法。一般稀豆粉是用豌豆面制作,腾冲稀豆粉是用吊浆液制作。首先,制浆要分别制成清浆和浓浆两种,然后再用两种浆制成稀豆粉。

腾冲稀豆粉的吃法也有大讲究,一碗稀豆粉要分三部分,一部分不拌佐料、一部分轻拌佐料、一部分伴和佐料,将这三部分变幻顺序轮着吃,不同的轮吃有不同的美味,妙极!

皇封名吃“大救驾”

饵丝、饵在云南各地均属非常普及的大众化米制食品,不过就其品质及知名度而言,腾冲饵丝、饵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,尤其是久负盛名的皇封名吃“大救驾”——腾冲炒饵,更是以其色、香、味、形四美并具的独有品质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。

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、饵,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。相传,南明天子朱由榔(永历帝)当年败逃西陲,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,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,于是赞叹不已,并不无感慨地将其称为“大救驾”。从此,“大救驾”便成了腾冲炒饵的“封号”。

腾冲饵丝、饵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。其精制产品,择料极严,工艺亦十分考究,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“筋骨”,久煮不糊,稍烫可食,口感细糯。

腾冲饵丝、饵吃法多样,可炒、可烤、可煮。“大救驾”即是先将卷轴饵薄片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,配以鲜肉片、火腿片、鸡蛋、香蕈、胡萝卜、西红柿、豌豆尖等辅料及各种香辣作料在辣锅中爆炒而成,其色五彩斑斓,其味满口流香,滑嫩不腻,令人食而不知餍足。

“大滚锅”饵丝

腾冲火山热海闻名天下,腾冲美食也是天下奇特的美食,在腾冲奇特美食中,腾冲饵丝已是知名产品。有位腾冲美食业人士对腾冲饵丝的品质和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,创出了“大滚锅”牌腾冲饵丝。

这位腾冲美食业人士说:“大滚锅”饵丝在口味上把中原口味、西南口味和腾冲特有的侨乡口味和现代饮食时尚溶为一体。例如,“大滚锅”的汤是又清又鲜,油轻不腻。调味佑餐小菜烧辣子鸡棕、腾冲腊腌菜、火炕肉、水晶冻等放在“风味小碟”里。“大滚锅”饵丝有别于米线之外,是它相当入味,有别于面条和一般饵丝之处是筋骨非常好。“大滚锅”饵丝已实现了快餐化,有严格的制作程式,一分钟内上桌。

交通

公路

作为滇西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交通枢纽,保山迄今已初步形成了以320国道(滇缅公路)为主脉、以保云线等数条省道为支脉、以诸多乡间公路为叶脉的全方位公路交通新格局。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外接省会昆明及相邻的大理、六库、潞西、临沧等地州所在地,内系腾冲、龙陵、施甸、昌宁、保山五县市及各乡镇,并有著名的“史迪威公路”之腾密段可直达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,新筑的腾冲至克钦邦第一特区所在地板瓦的边境公路也投入了使用。此外,境内各主要风景旅游景点也将全部开通,有的还铺设了柏油。

 

公共交通

各客运单位远程客运车型不断优化,班次增多,安全、舒适、快捷。保山、腾冲先后开通了市内及近郊的公共汽车,可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免却许多跋涉之苦。

 

航空

腾冲县还没有自己的机场。改建后的保山机场配有全向性标台、盲降及助航灯光等现代化设备,能双向起降“波音737”客机,被定为国家二级机场。

购物

腾冲玉器

腾冲玉器是云南著名的手工艺产品,至今有500元余年历史,它以缅甸玉石(即翡翠)为原料制成,具有造型美观,做工精湛、质地细腻等特点。腾冲玉器品种丰富,有手镯、别针、簪花、观音、佛像、耳环、鸡心、大花件、小花件、象蹲、兽蹲、戒指等品种。

腾冲三佳

藤编

腾冲与缅甸接壤的边境一带的原始老林里,盛产一种质地坚韧、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——藤条,其外皮色泽光润,手感平滑,弹性极佳,似篾而非篾,故称藤篾,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纺织材料。腾冲人用此编制的藤椅、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,品种多样,经久耐用,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参阅古籍,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,而且还是一种奇特地生产乃至战争器材。《三国志》有关于“藤甲军”的记载,所谓“藤甲”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,“渡江不沉,经水不湿,刀箭皆不能入”。往昔边境的明光、界头、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处,均沿用古代的藤桥。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,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,人行其上,晃晃悠悠,坐轿似的。也许是因为藤条在腾冲的大量利用,古代的腾冲的地名用字也以“藤越”、“藤冲”、“藤川”等较为多见,并有因“盛产藤条得名”的记载,那“藤”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“腾”。

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、聪慧的能工巧匠,使腾冲很早便成了遐迩闻名的“藤编之乡”。如今,藤编工艺之花开遍城乡,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、几、桌等大宗产品外,还有筐、篮、盒、箱以及花架、书架乃至全套客厅、书房家具,玲珑剔透,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,且适应于不同的环境——置于寒室不觉其奢,布于华堂不觉其陋,可谓贫富咸宜、雅俗咸宜,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。

腾宣

宣纸,历来是书画家们的爱物。顾名思义,宣纸当然以安徽宣城“荣誉出品”者为正宗,但就产品的色感、质地、吸水性能等内在品质而言,腾冲宣纸也不失为上好的书画用纸,并受到书画界的推重。1941年底,徐悲鸿大师从东南亚取道腾冲归国之时,曾特意买了三驮腾宣带回,并对一位画者称赞说,腾宣不仅有头宣(宣城纸)种种长处,而且还有一个头宣所没有的好处: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,故他认为作画用腾宣是一种很好的选择。

腾宣始产于清代,因其产地在城西北近郊的观音塘,故曾被称为“观音塘大白纸”。又因昔时曾有一余姓商家在东南亚专营,故又名“余宣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以过去生产“观音塘大白纸”的手工作坊为骨干组建的生产合作社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,采用高黎贡山一带特有的构树(瑞香树)皮以及高秆白谷稻草、麻、竹等原料研制出了新一代产品,投入市场后,质量、规模及销路均迈前了一大步。1980年,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命名腾冲宣纸厂所产书画用纸为“雪花牌”宣纸,行销全国各地及海外。

腾药

腾冲素有“天然植物园”之称,“一屁股坐着三棵药”,中草药资源相当丰富。早在明末清初,腾冲的中成药就以原料地道、配方得宜、疗效显著而遐迩闻名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民国时期,腾药的生产经营更呈盛状,大小药铺、诊所数十家,品种上百个,比较著名的药店有“云生堂”、“太和堂”等。解放后,当地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在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药用资源的同时,还兴办了一些人工种养场所,如和顺养鹿场、高黎贡山药场等,并搜集、筛选出了诸多民间疗效可靠的配方进行规模生产,其名牌产品如人参再造丸、珍珠抱龙丸等,均以名贵药材配制而成,不仅在国内素享盛名,而且还广销东南亚各地;而一度被众多医家视为对小儿各种热症独具神效的家庭必备良药“六神丸”更是信誉卓著。遗憾的是,这种在同名配方中出类拔萃的名药因未能及时注册商标而被迫于1996年停止生产,这无论对厂家还是对患者,都是个不小的损失。





娱乐

彝剧流行于楚雄,于本世纪50年代创造出来的,内容大多由彝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,反映现代生活的故事。唱腔为汉语彝腔,并配以民间歌舞曲调,使其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,表演动作通俗易懂。

提醒:楚雄市彝剧团经常会有表演。大姚县昙平村是彝剧的发祥地,彝剧演出也很多。

酒,是中华许多民族的爱物。人们饮酒的方式及与酒相关的规矩、禁忌很多,构成了洋洋大观的“酒文化”。其中,傈僳族同胞的“三杯酒”,可谓别开生面,酒自甘淳情自浓。

来到高黎贡山之麓的腾冲、龙陵、保山等市县境内的傈僳山寨,倘希望主人将你当朋友看,传统的“三杯酒”是不能不喝的。

“三杯酒”,不是简单的量的迭加,讲究的是多情多意的喝法:

第一杯“交杯酒”,这是初结友谊的相识酒。饮法是宾主各用右手端一酒杯,手肘互换成环将自己杯中之酒一饮而尽;多人同饮时刻各人右手端酒与他人左手交叉互换,依次围成一个圈,同时饮干自己杯中之酒。

第二杯“倒杯酒”,是友情加深的畅怀酒。主宾双方面对面地端酒碰杯后,两杯始终相连,两人同时缓缓侧转酒杯,边转边喝,直至两杯逐步转动九十度,杯底相合。其寓意为情投意合,不离不弃。

第三杯“同心酒”,这是至情至性的结盟酒。主客两人各用一只手搂住对方肩头,用另一只手同端一碗酒,腰略弯,两人脸贴脸、唇挨唇地同饮碗中之酒,直至面仰酒尽。其寓意为同心同德,永不变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