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洞山风景名胜区

娱乐

金华是著名的江南古城,民俗文化灿烂多彩,素有“文物之邦”、“小邹鲁”之称,民间艺术底蕴相当丰厚。民间说唱艺术有金华道情、金华民歌等,民间娱乐有斗牛、龙灯、舞狮、牡丹灯、台阁和本地农村独有的迎蜡烛;民间工艺有剪纸等,另外还有锣鼓十响班,令游人玩赏不尽。

灯会
  灯会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,人们通过迎灯,以示驱邪除瘟,去灾祈福,求五谷丰登、人畜平安。日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,因此,元宵节又称“灯节”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,甘日散灯,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日最兴。
  金华灯彩品种繁多,绚丽多姿。龙灯是灯会的主灯,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 “桥灯”(金华、兰溪称“板凳龙”,浦江称“长灯”),一般均有百余桥(一节为一桥),长者数百桥,甚至千余桥。桥灯分“龙头”和“灯桥”两部分。龙头下托以木板,上建支架,以竹箴扎于板架,成棘龙形状。外粘棉纸,描以彩色龙磷、云彩,腮挑龙须,嘴衔龙珠,四支擎有各种彩灯,背上插旗数面,上悬“天灯”,下挂“地灯”,极为精致。灯内燃点蜡烛,色彩鲜艳夺目。灯桥下托木板,每板长2.3米,阔18厘米,厚5厘米,板两头各有一孔,间距70厘米,用以接灯。板上设有灯架,每板两枝。龙尾是最末一桥,呈龙尾巴形状,披以绸缎彩虹。迎桥灯主要阵式有:“钦索箍”、“肚里滚”、“青蛇溜”、“麦饼挑”、“荷花旋”、“剪刀股 ”、“双开门”、“绕房柱”等,极为精彩、惊险。
  旧时迎龙灯,程序繁琐讲究,禁忌尤多。扎制龙头之竹,必须“偷”。其“偷”法,察准适用竹后,至夜集人砍之。砍毕,于竹根处放上红包,鸣炮而去。新制的龙头板和桥灯板“偷”法亦然。被偷者领取红包,不管补偿如何,引为吉利,从不责怪。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完毕,用两方小红纸障目,待迎灯之日,行“出位”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,案上供奉五谷、糖果、糕点,由道士“请龙神”后,才启去小红纸,曰“开眼”。尔后,村人香烛朝拜。迎龙灯者须火浴净身,然后扛灯桥,放火炮“出门”至旷场,使全村灯桥相接,整条龙、灯齐全,才出发上殿,意为会诸神。村坊越大,灯桥越多,灯队就越长。再后,按俗定路线游龙。游龙时,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,手捧香盘,次为挑“火炮担”、“蜡烛担”者,再次为扛“双头锣”及“虎头牌”者,后才是龙头。高擎鱼、虾、蟹散灯的孩童无禁无拘,可占执香之前,可伴灯桥之侧,亦可随龙之尾,谓“巨龙出游,虾兵蟹将开路、护驾”,龙灯游田野,称“踏青”、“察麦”。人众路窄,不免踩坏麦苗,然无人责怪。游龙时,要“跳灯”、“团灯”。

庙会
  金华各地,旧时庙会众多,尤以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庙会最盛。届时善男信女烧香拜佛,络绎不绝,商贾云集,百货陈杂,除举行“午迎佛”等俗定仪式外,还有表演“迎大旗”、“三十六行”、“翻九楼”、“迎台阁”、“演大戏”等娱乐活动。“所谓好淫伺是也。一会之兴,有烟火,有戏班,且多至十余”(光绪《金华县志》),庙会之盛可见一斑。现在,各地庙会活动仍经常举行,但封建迷信活动已基本废除,为演戏、放电影、迎龙灯、游艺、展览等活动所替代。庙会多被改造成娱乐活动会、物质交流会和文化节。

斗牛
  金华斗牛始于宋朝,积习相沿,经久不衰。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。斗牛除金华县外,市属义乌、浦江、永康、武义、兰溪等均可见到。一般都是为庙宇开光的一项娱神活动。武义称斗牛为“抄牛”或“抄牛角 ”,永康称“操牛”,浦江称“轧闯牛”。每年稻秧插完“开角”(一年第一次斗牛),至次年春耕前“封角”(一年最后一次斗牛),除农事大忙或风雪相阻外,几乎是一月一大斗,半月一小斗。斗满一周年,称“一案”。

婺剧
 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,深受民间特别是金华地区人民的喜爱,成为金华当地的一项常见娱乐活动,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。近年来,浙江省婺剧团为发扬这一传统剧种,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在培养接班人、挖掘和开发新剧目作了大量的工作,使婺剧得到延续和发展。